中华养生文化旨要
中华养生文化不仅内容博大精深,更重要的在于它的主旨始终如一地属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营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态环境,顺应“天人相应”的客观规律。
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共八十一章,开篇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和“生气通天论”三章集中地表述了中医学的养生理论。
《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对于这样一种现象,古人的教诲是在充分认识人的机体机能并掌握其生长、发育、衰老过程的基础上,要做到以下五条:
1.对自然界,以顺应为主。
“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2.对人体心理,以内守为主。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对形体生理,要劳而有度。
做到“形劳而不倦。”
4.对生活起居,要以朴为尚。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5.对疾病,以预防为主。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在这五条当中,十分强调以“精神内守”为核心的心理修养。例如: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
“内无思想之患,以适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所有这些,最后归结到“真气从之”,“淳德全道”,“德全不危。”符合清净无为的“自然主义”。
后世评《黄帝内经》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认为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内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儒术尚未“独尊”,释家尚未“引入”,老子的道家学说是土生土长的哲学,《黄帝内经》中有不少老庄思想是毋庸置疑的。但后来中医学的发展,集中华民族各种优秀养生思想和养生知识之大成。如儒家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以平为期”、“衰其大半而止”、“四君子汤中和义”,“给病邪以出路”“闭门流寇不如开门缉盗。”等等;实际上成为阴阳平衡学说的发挥和方剂组成的原则。佛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云:“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种无争无挂的心态,和恬淡虚无、清净无为一样成为中华养生文化的一部分,一些少数民族的产生经验,也都融入其中。丰富了中华养生文化的肉涵。当然,任何一门高深的学问当它被群众接受的时候,都会产生世俗的一面,与群众自身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并得到恣意发挥,甚至改造成更加积极、更加实用、更加普及的群众养生活动。
当然,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农耕社会田园生活的基础上的。《黄帝内经》讲春夏秋冬四气调神、以春天为例,“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这种生活,现代已很难寻找。而其养生保健的精神实质,则可以领会而实践之。做到心知其意而不为所囿,心取其义而略变其方,心贬时弊而不绝其流,使中华养生文化新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养生保健条件不断改善,疾病的防治水平日益提高,人类平均期望寿命正在延长。但也出现一些人性堕落、纸醉金迷,肉欲横流、戕害自身的不健康现象,使传统的养生之道受到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违天时
把改造自然的愿望无限扩大,酿成破坏自然生态的严重后果。大至环境污染,小至个人保健,违逆了自然法规,受到自然的惩罚。
2.轻固本
失去正常的与自然变化相适应的生活条件与生活节奏,背离了人类基本的生存原则,大量透支健康资源,动摇了人体的生命之本。
3.少活动
出现了不少四体不勤,功能失调、代谢障碍的现代病。
4.纵物欲
物有所贪,情有所纵,贪得无厌,玩物丧志,迷恋声色,房室不节,造成养生文化的衰退。
5.重小技
在养生方面舍本逐末。不注意正确养护,而是任意地、不适当地吃药、排毒、美容,减肥,健身不得其法,保健刻意过分、整天忙于“健康”,实际上影响健康。
因此,根据前人的经验,提出“养生十要”;
1.顺应天时
根据自己生活的地区、季节、纬度、高度、温度、湿度,完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享受空气阳光,避开虚邪贼风。
2.心地光明
一身正气,经世致用,积极生活,无非分之想,拒非分之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3.起居有常
晨莫晏起,晚不熬夜、善自调摄、轻身延年。
4.节制饮食
现代营养学可供参考,但不必拘泥,一日三餐不仅保证质量、口味,还要注意调匀,晚餐尤宜节制。
5.适量运动
做事勤劳不懒散,早晚和工作期间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不要把劳动和运动割裂开来,防止工作、生活时四体不勤,另外又十分认真地搞体育锻炼。
6.房室有节
中医学对房室不节的教训很多,而且把它列为病因之一,但古代社会是一个一夫多妻制的社会,其养生篇房中术的经验多不可取。
7.切忌恼怒
曾国藩说:“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8.慎服补药
市场上.保健品很多,多为滋补食品,青年人一日三餐安排得当,不必进补。健康人也不宜妄补。年老体弱者用保健品宜遵医嘱,以自感有效为准。
9.除陋减嗜
戒烟、节酒、少食辛辣、去除不卫生的陈规陋习。
10.优化习俗
倡导优秀养生文化传统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中国式的养生习俗。
此外,用中华养生之道规范今天的医学模式,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上医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这里所说的上医,是指“上工治未病”的高水平的医生、中医是指针对亚健康的中等水平的医生,下医是指无先见之明只会头痛医头的医生。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地重视医疗,而轻视预防。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以前,人们小病不治,急病投医,很难有余力做许多预防工作。医生的职能利益也引导他们必须在医疗方面精益求精而有意无意地忽视预防和轻视预防,重视养生之道,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