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9日
07年9月9日开始跟慧光老师学练禅太极,至今已近四个月。时间虽短,回思起来,练功过程中获得的种种进步和感受,远胜以前照猫画虎似的盲修瞎练,大有眼前豁然一亮之感,原来太极中竟有如此天地。
老师一早就叫我把练功过程中的种种感受和领悟记下,说来惭愧,我杂事太多,耽搁了很久,时至今日方才动笔。记得当日,练功初始不足半月,腰背充实,困扰多年的亚健康状态似乎渐渐远去,当时夏意尚存,天气较热,每次练拳至半途即已汗流浃背,酣畅淋漓,快意无比,直后悔没有早点学拳。再往后一月有余,一日行拳至收势静立之时,突然气感涌至,两臂如有外力轻托,自然捧起成圆,种种奇妙之感。要是当时都能记下,过后参照,可就好了。老师虽说修习禅功不追求种种气感,但在修习过程中印证参照也对修习不无裨益。
不过禅法讲得就是随心自在,我们没到那样的境界,借此安慰下也好。只要提笔,何时也不晚,就从今日开始记练功笔记吧。
2007年12月31日
今天降温,天气寒凉,但站静功前两式时,双手手心热麻感仍很强。练完立禅,放松完毕练禅拳做预备式,静立时,右手心感觉有一团热气,似有实形,与以前只是全手发热指间有热气的感觉不同。而且以前凉风吹过热气即会消散,今天风虽然已有寒意,但热气不散,好似风只能从热气中穿过。若是前一阵暖和点的天气,相信今天的气感一定很强。
左手的感觉不明显,自从练功以来,右手的麻感热感一直远强于左手,左手时有时无,偶尔一两次才会有很强烈的气感,不象右手几乎每次静立都会有一阵发麻得象过电一样。
我理解禅法最终追求的应是禅心、开慧、看淡生死,但作为初学静功的人,难免有枯燥难耐之感,这时将心思放在这些气感上,有助于忘却身体的不适,应该是有好处,不知想的对不,有机会问问老师。
2008年1月12日
练静功至今已约20日,这段日子时常出差,练功时断时续,常有杂念,站上不一会就心烦体疲忍不住换下一式。昨日慧光老师提示静立的时间过短,初学者这阶段要能战胜自己这种畏难心态,静立的时间要足够长,方能多些机会体会到立禅的心法。今日立禅前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能站多久就多久。带了这样的意念,静立之初比平时观想的慢闲许多,自觉时间长些,身上还是会不时有痒烦的感觉,但决心既下,强忍过后,痒烦之感渐渐去了,到后来身上似乎也没以前哪么累,两手感觉有气自内而生向前上方托起,这次的气感很强,如有实质,本来双手已累得连虚腋开肘都难以维系,只想全部放下贴身待会,这时竟然被气托起老高也不觉疲累,仿佛两手可以放在这个气球上休息。接下的几式静功也都比平时坚持的时间长,虽没有这么强的气感但双手麻热的感觉强了很多。
收式后,老师说初学静功,火候做到很重要,静功貌似简单,其实比拳法复杂很多,全要用心体会,难度大很多。五式动作须依次做到“正直”“圆满”“广大”“包容”“空灵”的感觉,最后要做到任一式都五感俱备,常规学法须一式体会出心法再学下一式,我们学法简便了,心法就更要强调。我最近心境较杂,练功时静不下来,心法体会得少,这时要尽量放下,尽量多站。另外,今天我虽然第一式站得时间还可以,后面几式还是短了些,一个同学说起第三式大千世界双手累时,只要不去想它,做得丢下时,疲累自然不见,一旦想起就又烦累。心中略有所悟。
随后练拳,想起老师前些日说过的心法,“童子拜佛共有五式,拳其实也有五段,第五段属于无形,行拳前四段为的就是最后站这一会”。用心体会,越发感觉禅拳的博大精深。
2008年1月14日
“琴是弹给知音听的”
这是今天一位来访友人说起有些拳师表演太极拳的拳技高下时,老师的一句评论。
不错,真正的大家弹琴弄弦纯粹发于心声,先是为自心所奏,再是为知音而弹,其它人等爱不爱听,有何关系。练拳呢?大概是先求与自然相通,次求能自心满足,再是为爱你的人留住健康,最多再与有缘的友人互相交流吧,天地人通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呢,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发于心而收于心,外物只是那挥挥袖子带不走半点的云彩。
老师要求行拳时每招每式都要默念口诀,其实就是在修心,初学者练拳时,心里一直想着每招的口诀、动作的要领,心想不静都难。稍一熟悉后再加上禅太极练功行拳的法门:心灵与宇宙感应,呼吸与大气融通,身体与自然和谐。心里时时注意着这些心灵、呼吸、身体的感受,禅拳不二的修习目的自然而然也就达到了。
卫巍
2008年3月8日 深圳